领军人才?杰出公民?

前言:本文写于2024年6月,但写完之后没想着发出来。最近在筹备回忆录的写作,偶然翻出此文,感觉挺有意思,遂以保存为目的发出来。受到身边人的启示,一年之后的今天我对这篇文章所探讨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为杰出公民的塑造成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真正的杰出公民绝对不是个人主义与精英主义的奴隶,而是心怀集体,将敢于负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勇士。

        我曾在模联社管理层里待了半年多,再看如今模联的现状,只能说本人在今年初退管理层时做出来的总结是正确的:模联和模联社不适合北大附,北大附也不是适合模联和模联社生长的土地。

        我曾不止一次感叹于这所学校的某些学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聪明,但不完全聪明,简而言之就是喜欢展示自己的小聪明;二是不负责任,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中。当时在模联社里摆烂的,整活的,包括我在内的,也正如此。

        不够聪明,又不够傻,这个能理解,都是高中生,当“大聪明”反而是可笑的,所以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不负责任,我也承认,这在很多学校也有,但一些北大附人的不负责任是“个性鲜明的”不负责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很简单:

        北大附中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这所学校曾经的培养目标,写着“个性鲜明”“敢于负责”“领导力”“热忱服务社会”“对他人的关爱”等词语。这个培养目标是正确的、应该被实现的、不仅是北大附,其他学校应该贯彻到底的。可实现这个目标真的那么容易吗?

        我之前和一个其他书院的朋友聊过,他觉得王铮校长之前所推行的素质教育是充满着个人主义性质的,所谓杰出公民只是一群精英主义个人主义的信奉者,这种“杰出公民”从本质上来说与上一段所提到的那些诸如“敢于负责”那样的形容词是矛盾的,这种培养目标是混乱的。我当时对这个观点有所怀疑,但的确没有反对。之后我又和我一个已经上大学的学长聊过这个问题,他觉得,北大附曾经的那些课程,绝非个人主义的,那些课程比其他学校要集体主义的多。即使是个人主义,也只是北大附素质教育和公民教育所无法避免的。而且,个人主义只是独立,不意味着不懂得负责,不懂得团队合作。

        现在我理解,不负责任,是现代应试教育不可避免产生的教育问题,往深层挖是人性之情也。所谓“个性鲜明”的不负责任,只是北大附特色的教育坏境之下由本身就有的“不负责任的问题”演化而来的,这不是学校的问题,是个别人的问题。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只是为了整活,据说还把其他老师牵连进来,只是因为北大附的宽松环境,这种情况放那些管理严格的学校里可能就变成了其他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在北大附某某书院的书活里吃完外卖不扔垃圾,只是因为北大附让点外卖,这种情况放那些不让点外卖的学校可能就变成了其他对集体不负责任的行为;在小组合作的课里不积极参与活动或者直接摸鱼划水,只是因为北大附有一堆要小组合作的任务,这种情况放那些没那么重视小组合作的学校只会让学生对团队更不负责。

        以前的培养目标没问题,只是对高中生而言,要学会承担责任的确不容易,像王铮校长这样的教师已经尽力把学生培养成敢于负责的杰出公民了。

        那现在学校把培养目标改了,不“个性鲜明”了,甚至把“敢于负责”删了,估计也是学校认为比起花那么多时间用那么多精力去培养如此impossible的杰出公民,不如寻求一个平衡点,既兼顾“世俗”的领军人才,也不彻底放弃培育出杰出公民的可能性。

        绝大多数人都是功利的,这是事实,但这不意味着敢于负责,具有领导力的杰出公民是不可能的。每个书院都有一群既撑起了项目组工作,又兼顾了自身学业和个人生活的人,他们真的在团队合作里找到了乐趣。

        所以,虽然杰出公民很难培养出来,但这并不是不可能的,做到敢于对自己负责,敢于对集体负责,敢于对团队负责,每个人都是杰出公民。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写在16岁的最后一天

写在西安之后

南楼日记 • 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