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5的博文

写在查分前夜

        近来看到一些文章,在问当年高考查分前夜你在做什么。如果若干年以后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或许会把这篇文章扔给他,这是我写本文的目的。         飞机是前天深夜落地的,在家躺了两天,实在是过于紧张,所以今天晚上约朋友吃了顿饭。饭是在五棵松万达吃的,吃完饭出来后发现天还没黑,于是突发奇想拉他去育中逛一逛,因为就在附近。         一路上,我和他介绍路过的一切,从公交车站再到饭馆,我对这些如数家珍,他问我为什么要带他去看育中,我告诉他一是因为我想查分前来这里故地重游一下吸吸三年前的运气,二是带他走一走我当时走了三年的路。         育中似乎还是那个育中,除了门口挂上了“2025年北京中考考点”的横幅,除了在那个永远不开的东门旁边的足球场安了些护栏网……我在校门口许了会儿愿,然后领着他看看我走了三年的放学路,东翠路还是当年那个小巷子,但因为是中考期间没有什么车辆所以十分宁静,与三年前放学时的嘈杂拥挤截然不同。小卖部、刀削面馆和土豆粉店还静静的坐在那里,望着育中的操场,育中的教学楼和育中的晚霞。只有靠近公交站的那块地新修了个小广场,所以路到那里变得宽敞不少。从东翠路口望去,似乎一切都与三年前一样。         似乎顺着少年漂流的痕迹走走停停一路上,唯一变的只有少年自己。         一个穿着灰校服的男孩从身旁路过,我突然恍惚一下,后来反应过来这是已经踏上中考考场的育中最后一批灰校服。我恍惚,是因为刹那间我好像看到了三年前陪在我身旁的那群朋友,好像看到了三年前在这条路上走过的自己。         我思考,如果现在的我遇到三年前的自己,他会问我什么?我会和他说什么?吃饭的时候我和朋友聊到,无数人像我一样从育中这样的学校出来,怀揣着希望与梦想踏入北大附的大门,憧憬着三年开放、自由、兼具学术气息与人文关怀的高中生活,可最后被这花花世界迷了眼,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这里扫地出门。很多人为此而感到羞愧可耻,不愿把自己写入年级毕业纪念册,有的人甚至连毕业典礼都不愿参加,最后生机勃...

领军人才?杰出公民?

前言:本文写于2024年6月,但写完之后没想着发出来。最近在筹备回忆录的写作,偶然翻出此文,感觉挺有意思,遂以保存为目的发出来。受到身边人的启示,一年之后的今天我对这篇文章所探讨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为杰出公民的塑造成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真正的杰出公民绝对不是个人主义与精英主义的奴隶,而是心怀集体,将敢于负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勇士。         我曾在模联社管理层里待了半年多,再看如今模联的现状,只能说本人在今年初退管理层时做出来的总结是正确的:模联和模联社不适合北大附,北大附也不是适合模联和模联社生长的土地。         我曾不止一次感叹于这所学校的某些学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聪明,但不完全聪明,简而言之就是喜欢展示自己的小聪明;二是不负责任,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中。当时在模联社里摆烂的,整活的,包括我在内的,也正如此。         不够聪明,又不够傻,这个能理解,都是高中生,当“大聪明”反而是可笑的,所以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不负责任,我也承认,这在很多学校也有,但一些北大附人的不负责任是“个性鲜明的”不负责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很简单:         北大附中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这所学校曾经的培养目标,写着“个性鲜明”“敢于负责”“领导力”“热忱服务社会”“对他人的关爱”等词语。这个培养目标是正确的、应该被实现的、不仅是北大附,其他学校应该贯彻到底的。可实现这个目标真的那么容易吗?         我之前和一个其他书院的朋友聊过,他觉得王铮校长之前所推行的素质教育是充满着个人主义性质的,所谓杰出公民只是一群精英主义个人主义的信奉者,这种“杰出公民”从本质上来说与上一段所提到的那些诸如“敢于负责”那样的形容词是矛盾的,这种培养目标是混乱的。我当时对这个观点有所怀疑,但的确没有反对。之后我又...